王南:美国为何兵败阿富汗?

发布时间: 2021-09-06      访问次数: 80

92日,《中国日报》刊发我中心王南研究员文章《美国为何兵败阿富汗》,现转载如下。

830日晚,一架美军运输机载着最后一批美国军人从阿富汗首都喀布尔机场起飞,驻阿美军便告全部撤离。其它驻阿的美国的北约盟军等也已在此前全部撤离。对此,阿富汗塔利班表示,“这是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我们从一个大国手中解放了我们的国家。”次日,美国总统拜登发表讲话说,“美国昨晚结束了20年的阿富汗战争——美国历史上最长的战争”。

阿富汗战争的结果已向世人昭告,那就是阿富汗战争以美国的失败而宣告结束,胜利的一方当属阿富汗塔利班等抵抗武装和阿富汗人民。若是单从“实力对比”来看,一方是美国及其领导的北约,另一方是阿富汗塔利班等抵抗武装。美国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北约是武装到牙齿的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集团。阿富汗塔利班等抵抗武装则是没有统一着装、拿着“万国牌”武器的非正规军人或游击队。对阵双方的实力看上去竟是如此悬殊,阿富汗战争的结果似乎不该是“强败弱胜”。那么,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观察审视。

其一,阿富汗战争的性质

尽管美国及其盟友为阿富汗战争涂上了“反恐”的色彩,但仍然无法掩盖他们是非正义一方实质,因为他们是在未经人家允许,强行把自己的军队开进一个主权国家,这当然是赤裸裸的侵略行径。与此相反的是,阿富汗塔利班等抵抗武装和阿富汗人民无疑是正义的一方,因为他们是在反抗外来的入侵者,是在为保卫自己的家园而战,是在为保护自己的利益而战。显然,一方发动和参与的是“非正义战争”,另一方进行的则是“正义战争”。所以,美国及其盟友会失败,阿富汗塔利班等抵抗武装和阿富汗人民能胜利,因为“正义战争必胜”是历史规律。

其二,阿富汗具有反抗来犯强敌的传统

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阿富汗是一个英雄的国家,历史上从来没有屈服过。从近代到现代的事实已经证明,在来犯强敌面前,阿富汗和阿富汗人民从来就无所畏惧,奋起反抗,为此不惜流血牺牲,直至赢得最后胜利。所以,无论是历史上最大的殖民帝国英国,还是冷战时期世界的两强之一苏联,都曾在阿富汗损兵折将,铩羽而归。这回美国在阿富汗也是这么个下场,依旧未能摆脱败逃的结局。阿富汗这块“帝国坟场”的牌子,也因为美国兵败阿富汗而被擦得更亮。

其三,阿富汗塔利班等的顽强抗争

在阿富汗战争期间,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捍卫自己的民族尊严和宗教信仰,以阿富汗塔利班为中坚力量的阿富汗各种抵抗武装始终坚持抗争,前赴后继,始终未曾向入侵强敌及其傀儡政权屈服和妥协,并在严酷战争实际中学习战争,努力提高和完善自己的战略战术水平,以及具体打击法等。他们在对入侵者及其帮凶以各种打击消耗的同时,也在不断发展和壮大自己,进而使自己越打越强,成为来犯之敌无法战胜的力量,最终迫使它不得不在同意撤军的协议签字。

其四,阿富汗塔利班等并非是孤军奋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反抗入侵美军和北约军队的过程中,阿富汗塔利班等阿富汗各种武装并不是孤军奋战,他们首先得到了阿富汗人民的拥戴,同时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特别是伊斯兰世界的同情、声援和支持,这也是阿富汗塔利班等的力量源泉和意志支撑。甚至连曾美国扶上大位的阿富汗前总统卡尔扎伊,也对美国批评道:“如果没有美国,阿富汗会过得更好。”自从阿富汗战争打响后,这场战争的始作俑者美国,其国内的反战之声也是不断高涨。2009年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反对阿富汗战争的美国人比例达到57%20104月,德国数千民众走上街头示威,高呼反对阿富汗战争的口号,要求德国立即从阿富汗撤军。因此,无论是在阿富汗国内,还是在世界范围,包括美国等西方国家,这种人心向背也是造成美国兵败阿富汗的原因之一。

而今,对于美国来说,已经无法改变在阿富汗战争中失败的事实,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如何从这个失败中总结和吸取教训,以避免今后重蹈覆辙,再犯同样的错误,因为以往美国在这方面确实是屡错屡犯。

众所周知,阿富汗战争的起因之一是“9·11”事件,但它却结束于这起恐怖袭击事件届满20年之际。每年纪念“9·11”事件时,美国都要向这起事件的死难者致哀。想必今年纪念“9·11”事件时,美国还会向这起事件的死难者,以及因阿富汗战争致死的美军官兵等致哀。希望美国军政当局的大佬们能在这个特殊时刻,也想想阿富汗战争给阿富汗造成损害和破坏——数以万计、十万计的阿富汗人死亡,受伤者和流离失所的难民更是数不胜数,整个国家残缺不堪,满目疮痍,等等,内心能泛起哪怕只是一丁点的怜悯和悔意,并且对阿富汗战争进行反省和纠错。这无疑将是他们对“9·11”事件20周年的最好纪念!

(作者为江苏师范大学巴基斯坦研究中心研究员)

原文链接:

http://cn.chinadaily.com.cn/a/202109/02/WS6130b997a3101e7ce9761af7.html?ivk_sa=1023197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