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江苏师范大学巴基斯坦研究中心网站!

王南:中国和巴基斯坦——友谊的花絮(下)

作者:发布时间:2021-06-01浏览次数:938


伊斯兰堡


在巴基斯坦工作、生活时间长了,特别是作为一名新闻记者,自然免不了要接触巴基斯坦的各界人士,包括一些在当地颇有身份的人士。有些交往时间长了,也会彼此串门做客,就好像好朋友和亲戚那样。

有一位名叫巴蒂的巴基斯坦朋友,他在国家广电部门工作,级别相当于中国的厅局级。他也是许多在巴工作的中国人公认的朋友,尤其是在巴常驻的中国新闻同行的朋友。中国朋友应邀去他家做客是件很平常的事。每次在他家吃饭,他的妻子、儿子和女儿也会一起作陪,并且参与主客之间谈话和交流。这种情况若在中国可能算不了什么,但在穆斯林社会,此举则意味着一种特殊的待遇,表明主人对客人的信任和友好已到了相当的程度。

我已记不清去巴蒂先生家做过几回客、吃过几回饭,但不能忘怀的是他对中国和中国人的真挚情感。他会如数家珍般地告诉你他去中国访问的经历和感受,他会将自己从中国捎回的物品展示给你看,也会将自己对中国发展进步的喜悦与你共同分享。



可以说,巴蒂先生与中国朋友之间,甚至他的家人与中国朋友之间,几乎是无话不谈。毕竟大家都是好朋友,谁也没把对方当作外人,所以交谈时某些比较隐私的话也不回避。巴蒂先生就曾向我说过他首次访华时遇到的一件“尴尬”事。

大约是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他随巴基斯坦一个代表团访问北京。那是巴蒂先生第一次来中国,当时他还是一位年轻人。


周恩来总理亲定国宴标准四菜一汤


中方接待规格较高,还在人民大会堂设宴款待他们。他说,他和代表团其他成员围坐在一个桌旁,上面已摆好了10道上下的菜肴,而且都是大盘大碟,当然还有果汁饮料什么的。

正式开吃之后,不知是巴方代表团成员头一回品尝地道的中餐美食,还是访华行程太紧让他们消耗了几分体力,或是二者兼有的缘故,这些餐食很快便被龙卷残云般地一扫而光。仗着年轻胃口好,巴蒂先生说自己当时也没少吃,等这些盘碟撤下桌时,连吃带喝差不多已经饱了差不多七至八成。

然而,巴蒂先生和他的同事们有所不知的是,刚才他们吃下肚的只是中式宴会头一轮的凉菜。紧接着是一轮热菜,而且是一道接一道地上,不但数量更多,而且色彩也很丰富。这些色香味俱全的美食令巴蒂他们大开眼界,此时尽管胃腹所剩空间无几,也不愿放弃品尝的机会。

无奈几道热菜之后,这些巴方友人的“战斗力”便成陡降之势,虽说美食当前,但也无力享受。对于其后上来的热菜、汤羹、点心、水果等,大多只能是看一看,胃口再好的人也吃不动了。这回,巴蒂先生算是对中式宴会有了具体的印象。



都说“记者是无冕之王”,我对此的理解是,不是说记者有多大的权利、拥有多少财富,或许原因之一在于记者经常有机会接触各式各样的人物,甚至国家级政要等。我在巴基斯坦就有类似的经历,而且还从这一特殊侧面感受到巴基斯坦各界人士对中国和中国人的友好之情。



贝·布托在记者招待会上


1996115日,我才到巴基斯坦工作一个月,不料遇到巴基斯坦的政局大事。当天,时任巴基斯坦总统莱加利颁发政令,宣布解散人民党执政的贝·布托政府。而当时作为反对党的穆斯林联盟,自然是欢天喜地,兴高采烈,许多穆斯林联盟成员和拥戴者纷纷涌向街头,举行庆祝游行和集会。

出于采访报道的需要,我也到伊斯兰堡街区各处进行实地采访。不经意间跟着一队人马来到了城中的一个院子,再进到院内一栋房子的大厅,里面坐满了人,巴基斯坦前总理、穆斯林联盟主席纳瓦兹·谢里夫正在前面的主席台跟前。

此时我方知,这可不是一个普通的地方,而是巴基斯坦穆斯林联盟在伊斯兰堡的总部。因为谢里夫领导的穆斯林联盟和贝·布托领导的人民党是巴基斯坦两个最大的党派,这个地方的重要性自然也就不言而喻。

正当我为是留是去而纠结时,一位负责现场安全的人员或许早已发现本人属于“来路不明”之类,急忙一边朝我走来,一边挥手示意我出去。

此时,一个令我始料不及的事情发生了,只见谢里夫赶紧招呼那位安全人员停住,同时也示意我过去。我很快便来到谢里夫面前,首先向他呈递了名片,告诉他自己才来巴基斯坦不久。谢里夫面带微笑很友善与我握了握手,并说“欢迎你来巴基斯坦”,还让他的同事们允许我留在那里。

于是,我很快被安排在现场居中的地方坐了下来。不多久,谢里夫便向在场的人发表了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讲。由于他是用巴基斯坦国语乌尔都语演讲,我无法听懂。旁坐的巴基斯坦朋友见状,就自愿当起了我的翻译。

当时,谢里夫除庆贺贝·布托政府解散外,还对穆斯林联盟作了动员,号召大家为迎接即将举行的大选而努力。我通过这位巴方友人还得知,当时在场的人几乎都是穆斯林联盟的核心成员和重要成员,如果穆斯林联盟能赢得下一届大选,其中许多人将会出任政府的高官。

就这样,我误闯误撞、稀里糊涂地参加了巴基斯坦最大政党之一穆斯林联盟带有“中央全会”性质的重要会议。




众所周知,1997年是一个令中国人和普天下华人扬眉吐气、倍感骄傲之年,因为香港在这一年的7月1日回归祖国。同样,这也是一件举世关注的事情,无论是在中国国内,还是在其他国家。

当时我在外工作,虽然无法感受香港回归前国内的欢喜场面和气氛,但从自己在巴基斯坦的经历来看,巴基斯坦各界民众对于香港回归中国的喜悦和兴奋,几乎与中国人无异。就像不少巴基斯坦人说的那样:“只要是中国的好事,也同样是巴基斯坦的好事!”

尽管许多巴基斯坦民众与中国人怀有同样的高兴心情来看待香港回归中国这件事,但他们之中的绝大多数并不了解香港问题的由来。有的巴基斯坦人甚至会问:“处于英国统治之下的香港,怎么马上就要回归中国?”我答复时自然会从鸦片战争说起,再联系英国对南亚次大陆的殖民统治与掠夺,还有中国与英国就香港问题的谈判,以及“一国两制”构想等。


王南教授在伊斯兰堡与巴基斯坦朋友合影


那阵子自己到底做过多少次这样的问题解答,早已是一个说不清的数字,但令我欣慰的是,在对香港问题有了一定了解后,那些巴基斯坦民众不光是为香港回归中国感到高兴,还对中国的过去和现在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在内心深处与中国和中国人有了更多的共鸣,同时也更加看好香港的未来。

待到临近71日前的那两天,我将自己的住处打扫一新,还在房顶升起了中国国旗和巴基斯坦国旗,屋内也用彩旗和画帖作了一番装饰,还用录放机反复播放中国和巴基斯坦的爱国歌曲,以这种庄重喜庆的方式迎接香港回归中国。



那几天不光我本人,其他在巴基斯坦的中国人都有同样的“遭遇”,那就是常常会有巴基斯坦民众前来表示祝贺,而其中不少人是不认识的。有一些我认识的巴基斯坦朋友还专门打来电话致贺,有的还特意亲笔写了贺卡。香港回归前后的那几天,更有一些巴基斯坦朋友,包括我住处的左邻右舍,都亲自登门道贺,似乎不这样就不足以表达他们致贺的真诚之心。

今天回想起来,在巴基斯坦经历和感受香港回归的那段时日,我不但又一次真切了解和领略到巴基斯坦民众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自己对巴基斯坦的感情也在进一步加深,并将此化为工作的动力和鞭策:一定要为中巴友好事业,一定要为巴基斯坦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作者:王南,中安华盾常务顾问)



本文转引自“中安华盾订阅号”微信公众号,经王南教授授权后转发,原文链接如下:

https://mp.weixin.qq.com/s/leqb2oI7xe_aLraFQzjPW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