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江苏师范大学巴基斯坦研究中心网站!

王南:中国和巴基斯坦——友谊的花絮(上)

作者:发布时间:2021-06-01浏览次数:915

王南教授在伊斯兰堡与巴基斯坦朋友合影


凡在巴基斯坦有过工作、生活经历,或是去过这个国家,甚至在第三国与巴基斯坦人打过交道的中国人,都会从内心赞同这样的说法:巴基斯坦的确是中国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

几乎所有去过巴基斯坦的中国人,哪怕是以非常普通的旅游者的身份,都会在不同场合,或是从不同层面感受到巴基斯坦民众对中国和中国人的友好之情。尽管巴基斯坦许多地方的气候较为炎热,但许多巴基斯坦民众对中国人的友好热情比盛夏的天气还要炽热。

只要有东亚面孔的人在公共场合出现,在场的巴基斯坦人常常会主动上前问候致意,甚至有的直接会用中文说:“你好”、“朋友”。一旦确认你是中国人,他们还会要求与你合影留念。难怪许多中国人会说,自己在巴基斯坦常常有一种当“明星”的感觉。

当然,巴基斯坦民众对中国人的这种友好之情,有时也会引起某种误会。如某些日本人和韩国人有时会被巴基斯坦民众误认为是中国人,结果莫名其妙地享受了一般只有中国人才能享受的热情和礼遇。


王南教授在伊斯兰堡费萨尔清真寺留影


我因为工作关系,曾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常驻过3年,比起许多到过巴基斯坦的国人,特别是那些只在巴基斯坦有过短期经历和去那儿旅游的同胞来说,自然多了不少享受这种礼遇和优待的机会。为此,我常常会暗暗窃喜,尤其是在听到有国人抱怨在其他国家和地区遭遇的那些不快和不公时。

1997年2月下旬的一天,我完成了在阿富汗境内为期一周的采访,从阿富汗的楠格哈尔返回巴基斯坦。那天搭乘的可能是最早的一班车,抵达阿富汗与巴基斯坦交界的口岸时,两国的边检人员还没有上班。于是决定原地等候,待双方的口岸工作人员上班后再办理过境手续,进入巴基斯坦。

当时,同车认识的两位巴基斯坦朋友,由于做生意经常往返于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两国,或是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他俩不等口岸工作人员上班,办理正规的过境手续,便自行跨越国界,从阿富汗进入巴基斯坦。他们在与我道别后,就径直朝巴基斯坦方向走去。

大约等了40多分钟,口岸那边可以办理过境手续了,我马上凑了过去。好在要办过境手续的人不多,没费多长时间就办完了,很快便离开了阿富汗,踏上了巴基斯坦的国土。

但令我始料不及的是,那两位同车并提前返回巴基斯坦的朋友,此时正在巴基斯坦那侧等待。此情此景,我不只是又惊又喜,而且更多是感动和感激。毕竟人家与自己仅仅是萍水相逢,犯不着要为一位外国人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白沙瓦城坐落在巴基斯坦西,面积近4万平方公里,与阿富汗接壤,居民多为巴丹人


这两位巴基斯坦朋友告称,之所以要在那儿等待,一是为了确认我能够平安进入巴基斯坦,二是担心我人生地不熟,无法顺利抵达巴基斯坦城市白沙瓦。他俩非常热情地将我带到一个像是负责安全和治安的机构,那里进进出出的人都配有制式枪械。

两位朋友与那儿的一个负责人说了一番,虽然我听不懂他们说了什么,但看着他们脸上洋溢着的友好,也能明白几分。估计他们一定在说:这是一位刚刚离开阿富汗的中国朋友,现在要去白沙瓦,再从那里乘航班返回伊斯兰堡。从这里到白沙瓦还有几十公里的路程,而且都是山路,请一定关照好这位中国朋友的安全。

很快,一位持枪的年轻人便被指派为我的随身护卫。大家一起来到租车的地方,在这里,我才与那两位巴基斯坦朋友拥抱、道别。我也在持枪人的护送下,乘车前往白沙瓦城里。

从边界口岸到白沙瓦的路上,先后共有3位持枪人为我护卫,当然这是一种“接力式”护卫,即一位护卫者在陪了我一段路程后,就会有另一位护卫者接替,直至将我安全送达白沙瓦城里。我曾问他们如何返回自己的岗位,是否需要一些交通费,但都被他们谢绝。



这一带是世界闻名的开伯尔山口,它是连接南亚和中亚的重要通道。在差不多两个来小时的路上,护卫者都是持枪与我并排坐在一辆老旧的车上,一路颠簸朝前行进。彼此多数时候很少说话,只是偶尔相互对视笑笑,总之也还默契、愉快。

进到白沙瓦城里,我同样是人地两生,不知如何前往白沙瓦机场。于是,我拦下了一位正在赶路的年轻人,向他说明了意图。这位朋友听罢之后,便陪我走了一小段路,然后截下了一辆在巴基斯坦城乡各地极为常见的交通工具——“蹦蹦车”,并告诉车主送我当地机场。为了表示感谢,我当时掏出一些卢比,算是给他的小费。谁知这位年轻人坚决不收,还说:“你是中国人,你是我们的朋友。”

(本文摘自《我们和你们:中国和巴基斯坦的故事》一书)



本文转引自“中安华盾订阅号”微信公众号,经王南教授授权后转发,原文链接如下:

https://mp.weixin.qq.com/s/tmwaE1bESkhGZAKDG9_YZA